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文由“国关前沿通讯”微信号组织撰写,如有侵权请直接联系后台。

 

 

1. 华南国际关系学界的兴起

 


整个2015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界中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华南国际关系学界的兴起,因为这改变了整个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格局与版图,华南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第三中心”。2015年6月,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成立,知名学者庞中英担任院长,之后该院进行了首轮扩张,从海内外引进一大批在学术上成就颇高的中青年教师,一跃成为华南地区国际关系学界的“龙头”。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有非常好的研究与办学理念,理论与政策全面发展,而不是局限于仅仅专注于对某一个地区和领域的研究。除了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也是华南地区国际关系学研究的主力,华南师范大学也有相当数量的优质师资。而澳门大学政府与行政学系则拥有不少国际化的学者,他们都曾在欧美国家接受博士教育,大多在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过学术论文,与英文学界保持了密切关系,是连接华南地区与国际学界的桥梁。为协调未来的发展,2015年12月,海国图智研究院、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及华侨华人研究院主办了“中国外交转型:机遇和挑战”研讨会,王缉思、庞中英做重要发言。尽管华南地区国际关系学界的发展时间不如北京、上海长,与中央政府的联系相对较弱,但这些学校的包袱比较小、负担比较轻、理念比较先进、人才济济,并且以广东省这个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窗口为依托,因此华南地区国际关系学界未来的发展潜力难以估量。

 

2.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地区研究深入发展

 


2015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最高频词汇是什么?非“一带一路”莫属。“一带一路”是一种倡议,也是目前中国最高的国家级顶层战略,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对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界有重要影响,它要求学界转变过去重视理论轻视具体地区问题的研究偏好,尽管这个转变并非易事而且需要很长时间,而且目前缺乏强大的资金支持。有的高校为了响应这个战略,甚至成立了专门的“一带一路”研究院。不过,也有学者撰文批评在“一带一路”研究的过程中的确出现了某些乱象,主要表现为一些机构和学者“一哄而上”,比较急于求成,不愿意做小的具体问题。很多机构都想从中拿到资源,这就使得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出现了一种浮躁气氛。尽管我们并不否认中国学者对这个宏大问题的研究已经做出了巨大努力,而且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就目前而言中国学者对于这个问题几乎很少有扎实的、严谨的、科学的研究,地区研究中不少“跟风式”的研究停留于表面层次并且显得比较粗糙。此外,学界中不乏有冷静但比较尖锐的声音,时殷弘就希望中国能够谨慎推进这一战略,照顾其他国家人的看法,以免对中国外交造成负面影响。

 

3. 中国国际关系三大原创性“大理论”相继出现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很多人一直在提出要建立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或者“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这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学者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不能解释中国问题的不满。当然这个口号一直受到各种质疑和批评,中国学者之间曾经争论国际关系理论应该体现为“普世性”还是“国别性”,以及中国学者是应该绕过西方理论搞自己的理论,还是在西方理论的基础上超越西方。当然,尽管受到不少质疑,但作为一种学术追求,这是无可厚非的。米尔斯海默与沃尔特曾说,任何一个学界里面那些最伟大的名字肯定是理论家,国际关系学界也是如此。中国国际关系学术界发展成熟的标志,就是要有自己的学者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并且比西方理论有更强的解释力,不论这些理论是采取何种研究路径。经过约15年的努力,2015年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三个“大理论”鼎足而立:2015年2月唐世平的《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一书获得“国际关系研究协会”(ISA)的“最佳著作奖”;4月秦亚青在论文中正式提出“国际政治关系理论”,这是他对自己数年来研究成果的总结;10月阎学通的《世界权力的转移》一书出版,创建了“道义现实主义”理论,引发海内外学界的热烈反响。

 

4. 中国学者首次获得国际关系研究协会“最佳著作奖”

 


2015年初,复旦大学唐世平撰写的《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一书获得“国际关系研究协会”(ISA)的“最佳著作奖”,这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具有标志性的一大事件。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学者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非常之少,中国大陆学者又很少有人能够在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力的顶级杂志上发表文章。而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创新又是不可能绕开西方学者的既有成就的,要在西方成就的基础上进行中西合璧式的突破。唐世平的研究能够让西方人刮目相看并且给以很高的评价,国际关系学界的最大组织ISA会员们用一人一票的方式对他表示了认可。同时,在2015年的ISA年会上,唐世平代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家与米尔斯海默、布赞、阿查亚这些国际顶级学者坐在同一主席台上进行对话,这都是以前罕见的事情。目前,唐世平的研究重心,已经从国际关系学转移到了比较政治学,准备开辟中国比较政治学的“五角场学派”。

 

5. 中国国际关系民间智库的雨后春笋式发展


2015年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在国际关系学界,智库发展成为这一年来讨论的热门话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相继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智库名单。而与官方、半官方智库相比,民间智库可能更受到舆论的关注,它们有能力研究社会所真正需要的问题。不过,与官方智库相比,民间智库的资金与资源相对短缺,很难成为优秀博士生的首选就业机构,而且难以得到官方的信任并且对官方的决策缺乏影响渠道。国务院参事王辉耀曾经指出,真正的民间智库不会像官方智库那样异化为政府政策的传声筒或政策合理性的证明者,智库如果不能接地气、缺乏民间性,就会使智库的研究成为纸上谈兵,中国的思想和政策市场要想繁荣,不能只有国有智库的空间,也必须要有民营智库的参与。除此以外,民间智库不仅可以承担为政府提供合理建议的功能,还可以承担向海外介绍中国的功能,这比官方智库更加具有优势。

 

6. 2015年国际关系学界出现了几次精彩争论


国际关系学界每年都会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争论,每一年都有不同的热点。2013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界争论的是朝鲜核试验后的中国对朝政策,2014年争论的主题是中国外交的转型与改革,以及对美政策的调整。2015年这个问题继续进行争论,王缉思、陈志敏、苏格、王义桅等人撰写文章,王逸舟的“创造性介入”三部曲撰写完成。2015年5月开始,澎湃新闻相继刊登几篇文章,几位学者对中国的外交话语权进行了激烈争论。张锋认为中国使用的外交话语过于宏大,导致外国人不能理解中国的话语,不利于中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而徐进、苏长和则认为外国人装听不懂中国的话语是有某些利益目的,之后又有很多学者加入这场争论。到了下半年,另一个话题的争论开始兴起,即关于中美权力转移过程中的“修昔底德陷阱”问题。有人认为这个“陷阱”存在,有人认为不存在;有人认为中美双方已经进入这个“陷阱”,有人则否认;有人认为我们应该仔细深入理解修昔底德的原意,有人则认为这只是“标签”而实证研究才最重要。最后,关于“话语权”和“修昔底德陷阱”两个话题的争论被合在了一起,即对于美国学者所提出的这样一个“话语”,中国学者应该怎样应对的问题。有人认为“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话语陷阱,对中国的学术和政策讨论弊大于利,因此我们应该提出中国概念;有人则认为提出中国的概念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让西方人听不懂,因此中国学者还是应该用西方逻辑来反驳西方概念,进行正面回击。

 

7. 国内第一本国际安全英文期刊发行


2015年7月,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杂志英文版出版发行,这是国内第一本国际安全研究的英文期刊,每年发行两期,该刊的出版有助于在国际学术圈里提升中国安全研究的话语权。2012年《国际安全研究》杂志改版之后,在国内学界的影响力显著提升。2015年,杂志编辑部举办了两次重要的国际安全主题学术会议。7月“共享安全:世界和平与全球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将近70位专家学者参与了为期两天的发言讨论。10月由塔里木大学、《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以及《国际展望》编辑部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国际安全研究论坛暨“复合地缘政治与跨境安全治理”学术研讨会在新疆举行,全国近百位国际安全研究领域的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8. 政治局集体学习推动全球治理向更加公正方向发展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强调要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就这一问题向政治局委员进行讲解。新华社认为,一方面这是因为国际格局的变化对全球治理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希望在全球治理体制的变革中作出积极的贡献。同时,这次学习将推动中国的全球治理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9.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举办“北阁论坛”两次年会

 


2014年底,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主办的首届“北阁对话”年会在北京大学举行,陆克文、佐利克、梅农、戴秉国等国际知名学者参加了这次对话。会议为期两天,其中一天为闭门研讨,半天为国外嘉宾与中国国际战略研究领域青年学者的对话,半天为面向公众和中外媒体的公开论坛。2015年10月主题为“建立亚太安全架构”的第二届“北阁对话”年会召开,国际知名政要、学者与中国学者共同探讨国际安全形势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

 

10. 国际关系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在整个2015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15年11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成立,宗旨是分析中国崛起的原因和规律,进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的原创性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推动中国思想和中国话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上海部分知名国际关系学者宣布建立以“共生”为主题内容的“上海学派”,并出版相关论文集。2015年底中共中央党校成立国际战略研究院。2015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2013和2014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与讲座教授名单,王正毅、刘鸿武教授入选,这成为中国首两位国际关系专业的“长江学者”。2015年10月,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名单,《国际政治科学》成为新的期刊。2015年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的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杂志在创刊九年之后影响因子已经高达1.3,基本达到国际关系学SSCI杂志中的一流层次,这也是目前中国大陆(香港除外)的唯一一家政治学SSCI杂志。此外,今年国内还有几家英文期刊开始创办。在国际文章发表方面,2015年中国学者也取得了较大成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都有年轻学者在国际著名SSCI杂志上发表文章,其中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庞珣成为首位在国际关系学顶级杂志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上面发表论文的中国学者。与此同时,全国高校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也表现踊跃,自发主办各类学术活动。例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创新工作坊在《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支持下准备筹办全国性的青年学者学术会议,南开大学《新视界》杂志编辑部已经多次自发举办全国研究生论坛,等等。在信息传播方面,2015年手机微信成为国际关系学术信息的最主要传播方式,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交通网络,其中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成为关注量最多的微信公众号。

 

 

话题:



0

推荐

海国图智研究院

海国图智研究院

131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海国图智研究院得名于“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海国图志》,立志于在信息爆炸和中国融入世界的时代中供给关于世界的真实面目。研究院由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陈定定发起,汇集海内外著名专家团队。研究院下设国际安全研究、中国外交研究、全球政治经济研究和问卷调查四个中心。我们的理念是为公众和决策者提供科学、客观、优质的研究与分析报告。 我们拒绝一切信息的雾霾,让你看到清澈的世界

文章